信息设备科 郭培元
2020年7月,一纸调令,让我有幸成为徐州澳洋医院的一员,时光匆匆,由盛夏到初冬,已在院里工作5月有余,记得第一天报到的时候,心中各种心情难以平复,激动、兴奋、喜悦、自豪、责任。自从加澳洋的大家庭一来,就经常和同事、朋友感言,终于加入了“白衣天使”的队伍,今天借着院庆三周年之际,抒发些真言实感。
对于在医院工作,我应该算是个老兵新战士了,过往的工作经历有十余年都是在和医院打交道,对于医院,我经常坦言,“这里是浮躁社会里,不多的一块净土了,是依然还有一丝纯洁的圣地。”在这里工作,依然可以向老一辈那样“凭手艺吃饭”,抛开尘世间那些尔虞我诈,林林总总。医生治病救人,护士打针输液,职能科室保障运营,在这里不需要考勤打卡,因为生命、病情会“监督”着你,在这里不用复杂的KPI考评,因为患者的口碑就是最好的答卷。在这里没有外行领导内行,因为你不敢用生命去官僚。在这里·······
我工作的科室————
刚一进入信息设备科时,那种责任感就油然而生,我背后就是医院的“中枢神经”全院信息化服务器、交换机机房(我的座椅背后真的就是机房的大门)。这里就像我们人体神经网络一样,连接起院内各个科室、部门的业务流程,一旦“中枢神经”出现问题,将会导致全院的业务“瘫痪”,所以倍感责任重大。信息设备科的工作可以用琐碎、繁杂、紧急但又单调来形容,琐碎的时候,为了一个螺丝帽可能都要楼上楼下跑上两三趟,繁杂是因为上到ICU重症监护室,下到食堂职工餐厅都有我们的工作范畴,紧急因为一个电话有可能就是某个生命维持设备出了问题,很多重复性的工作,又会让你觉得很单调,要能耐得住性子,沉下心来。
第一次————
来医院这些日子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,第一次独自下科室处理问题,第一次看到各种大型设备的内部结构,第一次知道检验科原来常年“夏天”,第一次看到手术室的各种设备,第一次知道原来职能科室也有查房,我这个新战士各种好奇心被一一满足了。和所有新工作一样,好奇心、兴奋期一过,就步入日常的平淡又紧张的工作中了。在这种种第一次中,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的ICU的工作,也许对专业的医疗人员来说,ICU没什么神秘的,但对一个初到医院工作的“新兵”而然,ICU还是有很多神秘色彩的,当天依稀记得是因为ICU护士站电脑网络不通,带好测线仪、网线钳、水晶头,走上楼,按门铃,“自报家门”后,被允许进入,刚一进门就听到各种仪器的滴答声,眼前几名重症患者被各种仪器围绕着,同事们在马不停蹄的忙碌着,此刻我居然起了鸡皮疙瘩,一直都感叹生命的脆弱,但此时此刻是身临其境的感触,忽然对于人生又有了更多的领悟。手头的工作将我从思绪中拽回,检查网络配置、检查水晶头、测试线路,一通操作后故常被成功排除。在同事测试系统运行情况时,我也对ICU进行了一番“深度游”,这个是心电监护仪,这个是呼吸机,这是注射泵,这是排痰机,两个大“熨斗”的这个肯定是除颤仪了,唉?这个柜式空调为什么出的风是常温的?好家伙仔细一看原来是台空气净化器,这么大的空气净化器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,不由自主一句“好神奇啊”,看遍这些设备,也能理解为什么ICU患者每日费用动辄就成千上万的,要知道床边这些医疗设备可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市区买套房子的,同时也感叹医疗技术的进步,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延续。结束这趟“ICU之旅”,下楼的时候,我居然不自主的笑了下,想想我们信息设备科可是坐拥千万级资产的“大科室”啊。实至名归的“土豪”科室。
成就感————
说到成就感恐怕很少有行业能与医疗从业者成就感强,有什么工作能比拯救生命、帮助患者脱离病魔困扰更有意义的呢?作为一名信息科员工,虽然不能向临床一线同事那样直接参与到诊疗工作中,但为临床诊疗工作做好坚强的后勤保障,也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。记得那天,电话铃响起,科室的氧气阀漏气,无法正常使用,查看了设备配件台账,也没有找到备用件。尝试了各种途径要么就是时效性太久,要么就是没有现货。氧气供应不能停,病患等不了。-------修,不就这么个大铁疙瘩嘛,找齐各种工具,摸着石头开始过河,检查螺丝是否有裂缝,检查气口是否完整,最终在分气阀处发现了漏气点,找到备用螺母换上,再试试,成了。当时的心情真可以用成就感满满来形容。其实就是修好了一个氧气阀,真要是换成有价效益的话,也不过就是几百块钱的事,但它背后是患者不用等待了,科室可以立即为患者进行诊疗,并且也排除了一个氧气泄露安全隐患。当天就像是个收到糖果的孩子,甚至我都觉得自己有点“手舞足蹈”了。这也许就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喜悦吧。
见闻————
众所周知,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需要医生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,三方的配合和理解是保证康复效果的关键所在,作为一名“外行”,我无法用专业的语言去描述诊疗过程,但就站在一个普通的角色去看我们的医护、我们的患者、我们的患者家属,也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,对就是伟大这个词可以形容。我们科室外面就是康复治疗部,每天进进出出无意间听到看到的一些事情都能让你觉得他们配得上“伟大”这个词。
三楼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小朋友来做康复治疗的,小朋友本来的语言表达能力,或者理解能力就不如成年人,再加上一些疾病的困扰,也为康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,但是看看我们这些为儿童做康复的“小哥哥、小姐姐”们,他们有的不过才是“桃李年华”年龄,在父母眼里,自己还是个孩子,但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别的孩子。曾经一位长者说“白衣天使,治病救人,不仅医术精湛,而且有时候又像老师,循循善诱,深入浅出做病人的思想工作”,这句话用在这里真的再合适不过了。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的康复师们,为了把一个孩子领进康复室,都要耐心的哄劝,这份耐心,我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,感觉都有些自愧。能领进康复室,还只是第一步,下面的康复内容,更是一步一个坎,为了能让孩子拨动一个计数器珠子,往往要说上几分钟,甚至十几分钟的话语,这份辛劳,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明白。一个自己还是个孩子年龄的人,为了别人的孩子,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,他们配得上伟大这个词。
同样配得上伟大这个词的,还有我们的患者家属们,特别是这些孩子的年轻爸爸妈妈们,他们承受了比一般父母更多的艰辛,更多的辛劳,付出了远超常人的父爱母爱,在这里也要为这些孩子们感到庆幸,你们的爸爸妈妈真的很坚强,很耐心。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,某某救助站半夜有人抛弃生病的婴儿,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,再看看我们这些患儿的父母,他们不离不弃,将全部的精力,耐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。康复治疗也许不可能百分百让孩子恢复到常人水平,但哪怕就为了能让孩子能够自理,能让孩子走成直线,他们也愿意付出一生的努力,为他们用上伟大这个词,真的非常合适了。
再说说咱们的患者,形容康复治疗患者,最恰当的词汇应该就是坚强了,生命如日中天的青壮年,如花似玉的美少女,天真无邪的儿童,甚至尚在襁褓中的婴儿,因为种种原因也患上了神经系统的疾病,或者身体的某些部位功能丧失。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,没有放弃人生,用最坚强的意志,对抗着病魔。他们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,但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坚强韧性,从最简单的抬腿、迈步、走路,到可以上下一两阶台阶。从握拳、伸掌、抬臂,到可以自主进食。这些简单的动作可能要做上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,但他们依然坚持着,就为了更美好的明天,他们在拼搏、在努力、在坚强着,他们同样配得上伟大这个词。
这么多所见所闻所思,这么多的成就荣誉感,让我更加喜爱这份工作,更加热爱咱们的澳洋医院,愿你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越办越好。引用习大大一句话:“全面小康路上,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”。全面小康路上,澳洋医院将为更多残障人士带去新的生活。
上一条:建院三周年征文作品赏析之二十:《丰碑无语,行胜于言》
下一条:没有啦! |
返回列表 |